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上单细胞克隆在临床和诊断中的巨大作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由莱德伯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您介绍一下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过程。
克隆
1963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中使用了“克隆”一词,科学家称人工基因操纵动物繁殖的过程为“克隆”,生物技术称为“克隆技术”。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时期。
抗体
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在利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有一种免疫动物血清能中和外毒素,称为抗毒素。同年,Behring又与Kitasato正式使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开创了第一个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为此,人们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1975年,丹麦学者耶恩建立了自然抗体选择理论和免疫系统的“网”学说,从而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
细胞融合
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先后观察到结核病、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有多核细胞。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青蛙血细胞中也发现了多核细胞,但由于其发育的局限性,他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性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肿瘤细胞的融合。
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一步证明,在适当条件下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的发明人
色萨·米尔斯坦是一位阿根廷籍和英国籍的分子生物学家。出生于阿根廷巴伊亚布兰卡。1952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她依靠英国议会奖学金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并于1960年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
乔治斯·克勒1946年出生于西德莫尼黑,在西德弗赖堡大学学习生物学。随后,他前往英国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实验室学习。1976年至1984年,他在巴塞尔免疫研究所工作。他自1984年以来在马克斯·普朗克免疫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一直是弗莱堡大学的教授。他于1995年死于肺炎。当时他48岁。他是有史以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年轻的人,获奖当时仅38岁。
单克隆抗体后续影响
1975年,克勒和米尔斯坦开发了一种技术,将小鼠细胞与人类细胞融合,产生一种称为杂交瘤的细胞,然后让小鼠细胞自然繁殖,诱导产生大量抗感染抗体。这项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生物医学科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进展之一”。他们正在研究基因工程,可以治愈从癌症到感冒的一切疾病。他们研究免疫系统并“发现了产生单细胞克隆抗体的原理”,做出了显著贡献。
因而同丹麦医学家耶恩共同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然而,克隆抗体自发明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在医学的许多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实验室医学中诊断试剂蛋白的纯化、肿瘤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成像技术。而Beacon这款仪器具备了单细胞光导系统通过整合光电定位技术和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在芯片的纳升级小室中,基于单个细胞的高通量细胞生物学研究,对抗体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 以上部分内容网上收集,仅供参考。如果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